随喜,佛弟子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句话,“随喜功德、随喜师兄、感恩随喜”……
随喜者,是指在见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时心中生起欢喜心去随顺应和、称扬赞叹。
“随喜功德”,就是随着所见所闻,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论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称扬赞叹。
众生无尽,随喜发心的愿行亦无穷尽,所以这份随喜的功德就如一灯传千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永远不会断绝。
因此,随喜,可谓是人生中最大的修行!随喜赞叹时,牢记这些“禁忌”,让你获福无量,少烦恼、多欢喜!
随喜是一种很方便的修行方式,不需要有大财力等,是修心的方法。
但是要真正的如理如法的随喜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口头上的随喜容易做到,心中真正的发起随喜还是需要长期的修学才可以做到的。
那么在随喜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
随喜并不是在形式上
当看到他人行善时,我们是随喜他人行善的发心还是行为?这离不开以正见去观察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随意随喜他人,对于事件没有具体了解,这样很容易用我们的设定去评判别人,就会挑对方做的不对之处,很难发起真正的随喜之心。
其实,每一种心理都有相应的所缘境,什么样的所缘境会引发什么样的心理。所以,如果没有正见的引导,对随喜的所缘境不清楚的话,又如何以欢喜心赞叹,并效法去做?
其次
是以什么样的心随喜?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行善,自己觉得生起随喜心,但这是真的随喜心吗?
它有可能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随喜。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我是我,他是他,两者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很难将自己和他人视为一体,去发自内心随喜他人善行。如果是这样的话,随喜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再次
是随喜的对象
对一些小事情,我们往往容易觉得别人去做理所当然,有什么值得随喜?还有对于与自己没有什么相关的人,会觉得与我无关,触动不了随喜心。
对于熟悉的人,就是意思意思、客套一下。对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能会生起慢心,觉得没有什么,我也可以做到等等。以上这些种种的心理,都会妨碍随喜心的产生。
所以在修随喜时应该观察自己的心,做到真正的以欢喜心去随喜,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句口头禅,一种形式。
别人出钱作公益,我多少帮一点忙;别人作了好事,我乐见其成;别人有成就,不起嫉妒心,随口说些赞叹的好话;别人失意,不幸灾乐祸,随口说些鼓励的话。随口说些好话,随手做些好事,随心帮助他人,都是随喜。
生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行走在路上的我们,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随遇而安,随缘自若,随喜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