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邪恶,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全是邪恶;心怀善良,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皆为善良。
现在的我们今生感受的果,这个果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可是现实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或是善良的心,付出善意给别人,得到的却还是伤害,甚至自己过得也不是真正的快乐。
我们学佛修行经常提到感恩,究竟的感恩是,应该感悟生命的无常,感悟缘聚缘去,感恩所有的因缘。
真正的感恩,须有一颗不索取不贪著的心,须有一颗善心。如果总感觉他人的帮助是应该的,得到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人,即使得到他人很多的帮助,也不会满足。
“好”与“恶”,人心为线
你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无形之中,就相当于把别人定义为恶。
《地藏经》讲布施功德的因缘,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就三生受报,有的却是无量劫受报。
从心地来说,需看你怎么样用心。如果是以恭敬心,对待别人,对他说话很客气,那你的功德就大,成了千百倍。
同样是因,因地不是真诚的,所感的果也不真诚。因地真诚的,所感的果就大。
现在大家都在寺院里闻法,如果你一心闻法,至心恳求闻法或三心二意闻法,完全不同,所感的果就不同了。
我们修道乃至闻法的很多,证果的很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要这样“明”。这个“明”就是智慧,你能分清楚、明白了,不敢造因,也不敢起坏念头,当你一生起,马上就警觉了。必须深切明了,有如是因一定感如是果。
“我为你好”是在贬低别人
一个人怀揣着“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等想法。而有“我是对的”这样的念头,就形成了所谓“我执”;当他觉得“我比你聪明,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我慢”。
不管你如何包装,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朴素,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
当你暗暗地想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别人的时候,就会被别人暗暗地用他所拥有的执着和傲慢反击回来,你就会受到伤害。
在你面前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直接表露骄傲,另一种人装作很认同你,但其实还是很骄傲。这就是人性,只有两种,没有其他。
当你意识到自己每天面对的人也是这样的时候,对于别人不认同你这件事,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人。
其实,我们认真想想,谁又不是拥有自我骄傲,而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呢?人性如此,人需要了解。
人性,倾向于更多地帮助自己,在竞争中求得生存。这是人类社会在相互竞争中进化出来的,但是,这对他人而言,具有某种破坏性。
人性和人心蒙蔽不了的是——慈悲。
慈悲: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佛家讲的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是一种大乘菩萨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智慧的人,不愤恨不诋毁
做世俗认为善的事情而不能招致名声之累,不是让自己的语言行动跟他们的一样,《占察善恶业报经》里讲,你应该责怪的是自己,修得不相应,诚心不够,信心不诚实,做佛事的时候不一心,三心二意的,里头夹杂着很多的污染。
我们不是以清净的信心学佛,而是夹着很多其他的杂染心来学佛,所以你得果是杂染果;佛法的果德或者有,但中间夹着很多不如意的事,这是你自己种的因,你不要向外找,就找你自己好了。
同时,你信得坚定了,不管外缘如何,好缘则信心更加增长,你修行进步得快一点。如果外缘不好,受尽了挫折,你毫不动摇你的信心,你才有所成就。
什么意思呢?当你受挫折,你不要随便失掉信心,不要认为三宝没加被,或者因为某种因缘而失落,都没关系。不能够因为遇到挫折,因而感觉“我很冤枉”。世间是平等的,佛法从来是平等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你要是明了善恶,你才知道一切平等。你现在所受的苦,这都有一定的因缘,对于不可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不要考虑了。
人和人之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这才有了佛陀在教化众生的时候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不管方法是什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在明白这些情况的前提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你更需要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会为某些事情而颤抖、为某些事情而浑身发麻、为某些事情而悲伤,以及一看到某些人就厌恶。
如果开始自我觉察的话,你就会提升自我灵魂的高度。你不仅不会受苦、不会堕入“善”与“恶”的撕扯,也不会因为人性而难过。反而,你能慢慢走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