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地宫-供养父母的功德,等同于供养菩萨?
陀然,若族姓子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尊重奉敬孝养父母,行福德业,不作恶业者,彼便为父母之所爱念,而作是言:“令汝强健,寿考无穷。所以者何?我由汝故,安隐快乐。”陀然,若有人极为父母所爱念者,其德日进,终无衰退。
——《中阿含经》
佛教认为,事情的结果虽然不是人力可改,但因缘具足后却可转换,而这个前提,永远是以孝顺供养父母为最先的,转换的开始,便是从孝顺供养父母来的。世人如理求财,孝养父母,父母健康长寿且安隐快乐,必能得到父母的爱念与祝福,得父母祝福,这样的人必将德行增广,无有衰退。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让父母高高兴兴,你的烦恼事都会化解。
《印光法师文钞》中讲,双亲健在,应当以善巧方便来劝导开示,令其持斋念佛;双亲故去,则以自己读诵经典修持的功德,至诚为双亲回向,令其超出五浊恶世,证得无生法忍,登入不退之地。
推到究竟而论,凡是一切六度万行,无非都是孝道的扩充。古人云:不孝父母,拜佛无益。意思是不孝顺父母,学佛所做功德皆无意义。
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
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尽超出一般世间孝道的究竟圆满之孝。正如莲池大师所著《缁门崇行录》云:“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佛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曾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地藏经》也是发扬佛教孝道的经典,经文从第一品婆罗门女乃至第四品光目女,字字都是在殷切嘱咐要孝顺父母。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福报来自善行,人人都知道做好事就能积福,但善行无需刻意寻找。百善孝为先,其实孝顺父母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行。孝顺供养父母的深厚福德,可以扭转苦厄,心里想要的都会如愿。
福从哪里来?首先是从心上来的。孝顺父母的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孝顺、慈悲、柔软的心能纳一切福。对父母,对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都要有深切的慈悲之心。
母亲的恩情在怀胎之时便开始了,这个恩情是很难报答完的。有父母在,如同日中正午,是最为富有的人,父母不在如同日没,黑夜降临,是为最贫穷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该尽力孝养父母,这样的福德是和供佛一样的。
行孝道,就是种福田,对父母越好的人,福报越大,恩惠越多。
以世间法立场来讲,人应该孝敬父母,世间法是本木水源,应该甚终追源,孝顺父母,恭敬师长,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按出世法来讲,努力修行发大菩提心就是尽大孝,大孝就是报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师长恩,小孝就是孝顺现世的父母。膝下承欢令父母高兴,养父母的身,慰父母的心,恭敬父母,供养父母。
善待父母,多些用心。孝敬父母,除了细心、耐心还需要用心。孝顺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心贴心、心暖心。古人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的孝要竭尽所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要有行动来供养。一念孝顺之后,要懂得供养父母,布施行善后将功德回向给父母,是孝顺父母最好的供养。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孝顺虽然增长的是我们的福报,但我们不是为了求福报而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并非肤浅的表面侍奉。
所以,我们可以随学地藏菩萨、目犍连尊者,将有限的供养转化为无限的功德,以滋养父母的色身,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父母福报深厚,自然会福泽子孙,孝贤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