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地宫--让人生幸福圆满的5颗种子,看你收集到几颗?
佛教讲“种下善因,方得善果”,种子就是这其中的载体。而每个人都具佛性,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本性具足”的微小种子,种子虽小,结的果却很大。想让人生幸福圆满,就需要这5颗种子,看你收集到了几颗?
慈悲心
慈悲心是面对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希望减轻他人痛苦的感觉。慈悲心为潜在的问题带来爱和理解,他协助人们面对问题。慈悲心与真实有关,我们很容易对与我们相关的人或我们有好印象的人表现出关心和爱。我们很容易爱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对那些我们不熟悉,与众不同,不甚喜欢的人,我们比较难感同身受,或者去减轻他们的痛苦。然而,慈悲心是对每个人都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随喜心
所谓随喜,就是随顺众生之欢喜而欢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看到别人得到好处、有所进步,不嫉妒,我替他高兴,然后赞叹他。《四十二章经》云:“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修随喜能够增长功德,对内能够扩大慈悲心,对外能够凝聚无边殊胜的福德。佛教中“修一切善”,并不是说事事都必须亲力亲为。有一些善法,我们可能暂时没有因缘去做,但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见到他人修善业时,我们要随喜赞叹;哪怕不随喜,也一定不要诽谤,不要轻易造口业。修行,其实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善根,要不断地清除杂念,发清净心,用欢喜心去随喜、去赞叹,这才是真修行。
清净心
什么叫做清净心?你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清净心。把欲念及时清洗,人就身轻如燕。我们念佛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念佛人要把身心世界放下,少一分贪恋、少一分执着,就多一分清净的把握。我们要相信,感应之不能现前,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心才会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能见净土。
敬畏心
学佛不仅仅是禅修,也不仅仅是念诵,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敬畏生命、寻求生命的价值、探究诸佛菩萨的伟大发现,这样的修行人才叫作有心人,也叫作善心人。因此佛教提倡慈悲、素食,倡导临终关怀,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对生命有一颗敬畏心。这种敬畏不仅仅是对众生,更是对自己。生命来自父母,来自天地,凡圣有别,但本质如一。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轻视,更没有理由轻易舍弃。
和善心
佛教讲“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即:“和善”是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处中的互补和相安。佛弟子的和善心,一是自己与外界的和善,不生矛盾烦恼;二是身体与内心的和善,不生疾病痛苦;三是思想内部之间和善,不生分离忧伤。我们幸福快乐的本源,便来自一颗颗种子的“空性”,万事万物本无特性,是我们投射给它们,便留下了烙印,从而构成我们自己的这个世界,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和外部环境。收集这5颗好种子,哪怕只有其中一两个,也会给生活带来向好向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