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地宫-心若能安,内耗何来?这五种实用的安心方法,快用起来吧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没做什么事,却因为想得太多而心力交瘁,内心常常有两种声音在互搏想改变,却又觉得无力改变…始终把不好的情绪惦记在心里,是一种精神内耗,也是一种自我折磨,慢慢将自己掏空。其实消耗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内心那些毫无意义的猜测跟幻想。总是后悔过去,担忧未来,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很多人亲近佛教不仅是为向佛菩萨求保佑更重要的是信服佛法的慈悲和智慧能够令我们解除困惑、摆脱烦恼。在纷繁复杂的浊世中找到一方净土。其实,净土不在远方,就在心头,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吾心安处是吾乡”安心,才是净土的本质。《金刚经》中讲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问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我们如果心安住了,那就不起烦恼了。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呢?可以从佛法的角度出发,安住本心,重拾生活秩序以及自信从容的心态。
如何用佛法安住身心?
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变外境,而只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一方面去除压力源头的非理性情绪,一方面增长能承受压力的心智。运用佛法简易疏解压力的方法,其主要思考方向分为:降低压力源和增广心智。事实上,我们无法改变压力的源头,所以唯有增长自己的心力与智慧;改变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的宽心之道,可以说,都是佛法的安心法门。
安住本心,拒绝内耗
在生活中,我们常为贪、嗔、痴、惑、障等烦恼所苦。佛陀则提出了对治这五种烦恼的方法——五停心观,这五停心观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基础修行,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之法。
不净观对治贪欲
《法华经·譬喻品》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众生沉溺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因为贪爱产生执着爱染,生起种种痛苦。我们学佛修道,首先必须止息心中的贪欲,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对人生。
慈悲观对治瞋恚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慈悲观是多瞋众生对治瞋恚的观法。慈悲是学佛修行的根本,也是佛陀教化众生应该始终持守的根本。修行慈悲观,能够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之苦,而发报恩、拔苦的大愿,助一切众生远离苦厄,悉得安乐。
数息观对治散乱
“数息”即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对治散乱,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修习数息观,不仅能让我们转观清净,心系一处,还能让我们断除各种烦恼与无明,获得如实清明的智慧与觉悟。
因缘观对治愚痴
修习因缘观,让我们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没有绝对的存在,一切的人与事都在因果之中,生死流转,毫厘不爽。明白万法皆在因果之中,就不会陷入愚痴,也会明白无常、变迁的道理,就不会为工作中的变数、人生中的多舛而耿耿于怀、执着不放了。
念佛观对治多障
“念佛观”即观佛,观佛身相好,功德庄严,观佛法身光明遍照。从佛的无见顶相、肉髻相、白毫相,直到脚底千辐轮相,观得清清楚楚,便能对治。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的我们,若能勤修念佛观这一法门,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消弭内心的狂躁与不安,还能获得身心的安宁与祥和,安住于当下,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佛法的修持以心为要,让我们在不安、不愉快、不圆满的人生中,保持轻松、放下、愉快、清明的心境;让我们把世俗的情牵物累看得更轻、更淡一些,让我们的心情更洒脱、更自在一些,以赤子之心去过真实的生活、去体会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