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万寿寺-十月初一寒衣节,别忘“做6事”,传承孝与念!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节,俗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北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亲人,谓之,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佛弟子在寒衣节应该怎么做
寒衣节一切仪式和规矩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孝亲是人类的本能,缅怀是后辈的天性。《中阿含经》云“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
作为佛弟子,在寒衣节这天,为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怀念,可以选择持斋、礼拜、诵经、念佛、供养、放生、布施等,以此之功德回向给我们的七世父母以及六亲眷属,愿他们离苦得乐,早登莲邦,并以此表达对历代祖师大德的无限感恩和缅怀之情。
讽诵《地藏经》或者念诵地藏菩萨圣号,以此功德回向给历代宗亲,已故亲友,使他们得到地藏菩萨护佑,早登莲邦,积无量阴德,福泽子孙后代。
关于寒衣节民俗由来
据考证,周朝就有十月一日进行腊祭的习俗。《礼记.月令》载: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里祭五代祖先。
《诗经·豳风·七月》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十月一日又叫授衣节。到唐代,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民孝恩。”这就从帝王层面肯定了庶民送寒衣的风俗。
到了宋代,送寒衣风俗已经在农村普及。据《东京梦华录》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十月朔日(十月一日),烧戏故也。”到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做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说明在明代寒衣节的祭祀活动已有了固定的程序和方式。
祭奠祖宗
寒衣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祖先的风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早清明,晚十月一。
烧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试穿冬衣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吃面条
过去到了这一天,民间改善生活,一些地区兴吃荞面、莜面。
吃饺子
寒衣节这天,很多在外奔波的游子都会回家祭祖,很多人家也会迎来一个小团圆,在团圆的日子里总少不了要吃饺子。在寒衣节吃饺子,有吉祥、团圆的美好寓意。
吃糍粑
“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在我国不少地区,十月初一这一天都有吃糍粑的习俗。新收的糯米打成粉,经过反复加工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美味的糍粑。